中央﹝2004﹞16号文件颁布后,阜阳师范学院党委多次专题研讨如何以“六项实践”为主线,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形成体系,分层分步实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五年来,该校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检验,不断提炼,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形式活泼、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归结起来,就是以德育实践引领精神追求、以社会实践感知责任使命、以文化实践促进身心健康、以专业实践提升职业素养、以科技实践启迪思维创新、以就业实践提升职业能力的“六项实践”育人体系。在以“六项实践”为重心扎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地方性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之路。2008年,“六项实践”育人体系先后被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并在2008年5月接受教育部普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四个依托”:德育实践引领精神追求
该院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载体,通过内涵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四个依托”的德育实践模式。
一是依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德育实践。探索文理融通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拓展学生人文素养。该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文理融通教育模式,把人文素养课开进理科课堂,并坚持每年开展“素质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种类型人文素养讲座。2002年以来,每学期开设多达20余门人文素养选修课,到目前共有3万余次学生选修了人文素养课。同时,还结合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为突破口,开展“周末论坛”活动,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使人文素质教育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紧贴学生生活实际。
二是依托团校组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五年来,该校坚持开展“节庆日情感教育系列活动”、“警示教育系列活动”, 充分开发节庆资源,对学生进行“节庆日情感教育”,力争做到“一类节日,一组活动,一个主题,一次感动”,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警示教育系列活动有阜阳监狱犯人现身说法、大学生自律教育警示录、网络警示教育。连续十多年开展在刑犯人校园现身说法活动,特别是选择大学生在刑犯人现身说法,让学生真实感受违纪违法的严重后果,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三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抓好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延伸拓展教学空间,加强实践环节。加强与社区联系,建立稳定的社区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200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在阜阳市颍泉区中市街道设立胜利社区社会实践基地。
四是依托在我校设立全国师范类高校第一个中共青少年党史教育基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聘请具有较高声望、有专长、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或离退休干部到学校同学生举行座谈会。
“四个结合”:社会实践感知责任使命
学校注重“四个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和新思路。五年来,该校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国家级表彰8次。
与社会调研紧密结合,增强活动的广度。近年来,该校每年近95%以上同学紧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革命老区等地开展“百题万人大调研活动”,五年来累计参与社会调研并提交有效调研报告的学生数达6万余人次。
与学生科研紧密结合,增强活动的厚度。2004年以来,该校学生暑期“三下乡”调研课题累计成功申报大学生科研立项达127项。其中,2007年大学生陈国虎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民工回流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报告荣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三等奖,并被阜阳市政府采用。
与就业见习紧密结合,增强活动深度。学校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平台作用,组织开展就业见习类实践活动。仅2009年,我校在已建的3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中遴选出10个按照要求拓建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
与机制创新紧密结合,增强活动力度。该校主动适应形势需求,注重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建立“校地企联动共赢机制”,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2009年,该校团委联合阜